導演作品海報黃驥的童年時期生活在湖南省益陽市的一個偏遠小鎮,外出打工的父母經常不在身邊。2003年,黃驥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04年,執導個人首部紀錄片《地下》。2007年,擔任劇情電影《玲玲的花園》的編劇,該片由大冢龍治執導;隨后,從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畢業。2010年,執導個人首部短片《橘子皮的溫度》,該片講述了一個非常私密且個人化的少女內心成長的故事,入圍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2012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雞蛋和石頭》,該片全部使用了非專業演員,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老虎獎,西班牙拉斯帕爾瑪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獎。2013年,執導紀錄片《痕跡》。2015年,與王我,刁忠等執導紀錄片《沒有電影的電影節》。2017年,與大冢龍治聯合執導劇情電影《笨鳥》,該片講述16歲的高中留守少女林森,渴望得到愛情,偷手機賣給不認識的男人,卻讓她遭遇了殘酷經歷的故事,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第11屆FIRST影展最佳藝術探索獎,她憑借該片入圍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競賽最佳導演獎。2018年,由其執導的創投電影項目《石門》獲得第16屆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吳天明后期制作大獎”,影片講述了作為留守少女成長起來的女大學生林森為父母償還債務的同時,正視自己腹中嬰兒命運的故事。
黃驥因為紀錄片與大冢龍治相識。兩人婚后育有一個女兒,名為千尋。
2014年,黃驥在網上發起捐書行動,為老家做幼兒園,小學圖書館。
黃驥的故事多源自年少時個人經歷,作品細膩刻畫中國農村女性的孱弱,無知與美麗。很多導演尤其是男性導演,往往選擇由世界的次序來講人在其中所處的位置。觀眾看到的這類題材的影像,大都是從整個社會秩序,權利關系以及社會系統切入,自上而下的關懷角度,而黃驥的電影則相反,是向內的,往往從一個個體的女孩的內心情緒情感角度,來折射世界的次序和系統。作為一名女性導演,黃驥給人的感覺其實非常不像個導演,似乎在創作上沒有太大的野心,更多的精力放在照料女兒和經營生活上。拍片的節奏很慢,三四年出一部片子。與許多滔滔不絕的導演們比起來,黃驥甚至是不善言辭的,她的普通話不標準。但是,黃驥的鏡頭所聚焦的現實,有一種獨特而精準的視角,鏡頭中捕捉到小鎮少女質樸又惴惴不安的躁動,是混雜著自卑與倔強的一場矛盾成長。在電影《笨鳥》中,該片在主題上完全延續了黃驥之前創作中關于留守一代的故事。她的電影作者氣息非常濃厚,其中的體驗和靈感都與她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關。